中新網(wǎng)1月25日電 隨著2003年下半年“收容遣送”制度被廢除,代之以“救助管理辦法”,各大城市街頭的乞丐問題成為關(guān)注焦點。北京青年報今天的一篇文章就探討了職業(yè)乞丐該怎么治理的問題。
文章說,應該說,在多數(shù)情況下乞討行為并不招人喜歡,尤其是當有欺騙性乞討存在,甚至有人強制利用未成年人乞討而為自己牟利時,乞丐和他們的乞討行為就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骯臟丑惡,其厭煩之情也就很難避免。但是,招人厭惡不是罪與非罪的判據(jù),即使是多數(shù)人的厭惡,也不能成為禁乞的依據(jù)。因為國家是所有公民之國家,所有公民享有平等權(quán)利,在其具體行為未經(jīng)具體審判而確認為非法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應該因其某一特定身份而被宣判為社會的異己者。同理,城市是所有中國人的城市,而不是所謂“我們”城里人的城市。因此,盡管乞丐的存在可能給城市的市容造成一定的尷尬,過于龐大和密集的乞丐群體,也容易引起對治安問題的擔心,但無論城市的市民還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沒有權(quán)力據(jù)此而把沒有具體犯罪行為的乞丐群體作為“他們”而驅(qū)逐出城市,或城市的某個特別光鮮的局部。
一個理性的社會必須提防個體情感上升為集體意志,更不能使其借助某種程序形成公共決策或法律意志。
當然,面對乞丐群體中對社會秩序確實造成危害的現(xiàn)象,也不能束手無策、放任不管,只是任何措施都必須以遵守國家法律、符合公平原則、尊重管理對象的權(quán)利為前提。比如近日有報道稱,有關(guān)部門將探索對乞丐等城市流浪人群管理的新辦法,其中的重點在打擊組織、唆使流浪乞討的“幕后人”,依法嚴懲詐騙、脅迫兒童乞討者。這樣的重點選擇無疑是恰當?shù)牟呗浴a槍唧w人的具體違法行為,通過具體的司法過程進行打擊,符合法治原則,也能夠?qū)Χ糁茞浩虻炔涣棘F(xiàn)象有一定作用。也有城市以政府名義發(fā)出對市民的公開信,鼓勵市民不向乞丐施舍,以斷“乞討致富”者的財路,也鼓勵真正需要救助者走進救助站。這種號召雖然有違于我們一向鼓勵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美德,但在治理、減少乞丐的各種辦法中,應該算是比較合理的一種。
上述管理辦法的效果估計都不如收容遣送或禁乞等強制措施明顯,但又顯然比強制措施更合理、合法。這種權(quán)力受到各種制約,卻又必須尋求解決之道的兩難,是中國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過程中越來越要面對的局面。政府在這樣的兩難中學習執(zhí)政,公民在這樣的兩難中學習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就是中國社會政治文明進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