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受華文教育者的身價提升了。
內閣資政李光耀向記者說,政府準備成立以華文為第一語文的特選小學,以加強新加坡年輕一代聽、說和閱讀華文的能力。
李光耀認為,中國崛起,華文越來越重要,所以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政策必須調整。
這一番話由李光耀說出來,意義非凡。這一番話,也見證了市場經(jīng)濟的魔力。
顯然,新加坡實行雙語政策、加強學習中文的用意,是為了使用價值,為了讓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未來能靠華文打入中國蓬勃而龐大的市場,靠華文去和世界各國企業(yè)搶奪更大塊的經(jīng)濟蛋糕。
如此看來,今日李光耀重視華文的出發(fā)點,和1970年代他重視英文的心態(tài),并無兩樣。
無論是英文或華文,在李光耀或新加坡政府眼中,都只是一種“經(jīng)濟語言”,一種能為國家經(jīng)濟帶來利益的語言。
過去20多年,新加坡人靠流利的英語爭取到西方國家的資金,現(xiàn)在風水輪流轉,中國崛起帶動華文的經(jīng)濟效益,新加坡改弦易轍,讓華文教育趕搭上中國經(jīng)濟的順風車,對務實的新加坡人而言,是自然的事。
因此,今日的李光耀,和那個風云變幻的六七十年代的李光耀,仍是一樣的。
1955年陳六使先生倡議創(chuàng)辦的南洋大學,在1980年李光耀政府決策下并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之后,東南亞第一間華文大學實際上便已經(jīng)走到生命的末路。
在這個市場導向的地球村,如果華文因其經(jīng)濟價值,而成為炙手可熱的“經(jīng)濟語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歷史的發(fā)展、時事的演變,往往令人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感慨。
我們雖無法讓歷史重頭來過,卻可以從歷史帶來的影響,反思過去的對與錯、是與非。
歷史學家不是有句警誡人類的口頭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嗎?
當年“重英輕華”的政策,讓新加坡走上追隨西方之路,改變了一代新加坡人的思維和價值觀。
如果新加坡當年實施的是“英華并重”或“重華輕英”的政策,今日的新加坡必然比眼前更強、更具潛能。
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過去,我們領悟到,歷史往往會改變一個族群、一個社會甚至一個國家的命運。
政府領導人目前的任何決定,必然也將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不管李光耀愿不愿意,華文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是他所不能忽視的。
文章來源:星洲日報(文章略有刪節(jié)) 文/陳寶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