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四月四日電題:麒麟是鄭和下西洋牽回北京的嗎?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東非麻林國(今坦桑尼亞基爾瓦基西瓦尼)因鄭和使團的來訪,遣使牽著一只麒麟即長頸鹿來到北京向永樂帝進獻。著名鄭和研究專家鄭一鈞稱,此事在當時被認為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大政績,體現(xiàn)了明初對海外諸國外交方針已初步實現(xiàn)的重大事件,受到了朝野和民間的廣泛稱頌,迎接麒麟的儀式盛況空前。
鄭一鈞介紹說,麒麟在非洲只是尋常動物,在中國卻千載難逢,且中國視麒麟為瑞獸,賦予神秘色彩,據(jù)說只有太平盛世才會出現(xiàn)。更何況這麒麟是當時視為位于“際天極地”之遠方國家麻林所獻,是明王朝聲威與德望遠被四海的象征,所以,當麻林國使者來獻麒麟之際,整個明朝宮廷都轟動了。朝廷官員們對于非洲貢使游行展示的珍奇動物,“莫不引領(lǐng)快睹,頓足駭鄂,以為希世之罕聞,中國所未見”。
鄭一鈞描述說,在麻林國使者進京那天,明成祖朱棣親往奉天門主持歡迎儀式,文武群臣競相祝賀:“陛下圣德廣大,被及遠夷”。詔翰林學士沈度寫了一篇《瑞應(yīng)麒麟頌》,并將此文以工筆小楷抄在圖上,又命宮廷畫師畫下麒麟圖像。六百年過去了,這幅《明人畫麒麟圖》仍然完好地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畫庫中,為所貢麒麟留下最真實的記錄。大臣夏元吉撰寫了一篇《麒麟賦》,文中描繪道:“豐骨神異,靈毛瑩潔,霞明龍首,去擁鳳臆。星眸眩兮昆耀,龜文燦兮煜熠。牛尾拂兮生風,麇身動兮散雪,蹴馬啼兮香塵接腕,聳肉角兮玉山貫額。”
麻林貢麒麟所受到的重視,難免在中國朝野和民眾中激起一陣“麒麟熱”。鄭一鈞考證,鄭和的船隊除多次到東非諸國訪問,促使各國前來貢獻麒麟外,更不遺余力地自行搜購。鄭和第五次出使回程時,忽魯謨斯(今伊朗荷姆茲)的使者也牽來了麒麟。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鄭和六下西洋,這次外國未貢獻麒麟,但從阿丹(今亞丁)買到一只,于翌年帶回中國。宣德六年(一四三一),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再次買回一只麒麟。
鄭一鈞認為,獻麒麟是中非傳統(tǒng)友誼最好的見證。從麒麟可以看到中國與非洲諸國間的傳統(tǒng)友誼源遠流長,鄭和下西洋把中國與非洲各國間的傳統(tǒng)友誼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麻林等國遣使來中國貢獻麒麟,是鄭和下西洋所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顯示出鄭和使團首次對東非沿岸國家所進行的訪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其時正值永樂朝鼎盛時期,鄭和使團對東非諸國的成功訪問,成為明朝盛世在海外關(guān)系上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