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個80多歲高齡的老人、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四處奔波籌款,這對于清華顯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反而應該為此感到慚愧。
6月1日,不少媒體都刊發(fā)了這樣的消息: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近日奔赴香港為清華大學高等學術(shù)研究中心籌款。他在談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命名風波時說,如果李嘉誠先生捐給清華高等學術(shù)研究中心10億元,他一定會用李先生的名字為該中心命名。據(jù)悉,近一年來,楊教授已經(jīng)完成籌款1000萬美元。
楊振寧教授自兩年前從美國返回清華定居后,就始終是公眾關(guān)注的焦點人物。頭一年,他親自給大一學生上物理課,引來了人們的一片贊嘆聲;第二年,82歲的他與28歲的廣東姑娘翁帆結(jié)婚,又引起了人們的熱議。而現(xiàn)在,楊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了,他現(xiàn)在在清華大學的主要工作是籌款,他成了清華大學的“籌款大使”。
以楊振寧教授的身份和威望,清華大學聘他做教授又讓他籌款,可謂是“慧眼識人”且“知人善任”。不過,讓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籌款大使”,四處求人,為錢奔波,實在有些尷尬別扭。楊教授之大才,決不在于交際(盡管他這方面也很出色),而在于他的知識,在于他的科研能力和經(jīng)驗。如果說“知人善任”,清華大學應該讓他教書,用他的知識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或者讓他做研究,帶出一批科研人才,這比籌集千萬美元意義要大多得。讓楊振寧教授擔當“籌款大使”,讓人覺得有些可惜,有點大材小用了。
當然,楊教授籌款,也是為了科研,為了筑巢引鳳。這個“巢”,就是清華高等學術(sh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給楊教授建了個學術(shù)研究中心,卻不給足夠的錢來支持中心的運作,楊教授才迫不得已做起了“籌款大使”。幸好,楊振寧教授與清華的感情頗深,不計較這些,換了其他引進來的人才,恐怕就很難說了,人家可能會撂挑子不干了,還會指責清華耽誤了他的前程。
不管怎么說,讓一個80多歲高齡的老人、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四處奔波籌款,這對于清華顯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反而應該為此感到慚愧。其實,這件事也反映了目前國內(nèi)一些單位引進人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能力筑一個好“巢”,或者“巢”還沒有筑好,就盲目將大量人才引進來。引進來之后,先前的承諾又兌現(xiàn)不了,不能為人才提供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平臺,不能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到頭來,浪費了錢財也浪費了人才。
(來源:齊魯晚報,作者:浦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