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蘇州七月十一日電(記者 周建琳)歷時五個月的中新社記者“探尋鄭和之路”采訪活動,今天在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日和中國首個航海日里劃上了圓滿的句號,蘇州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太倉市政府官員和中新社有關負責人出席了在蘇州“和艦科技”舉行的結束儀式。
中新社文字記者韓勝寶、攝影記者蔣振江,帶了一百多個題目,在以鄭和艦隊命名的蘇州“和艦科技”的特別支持下,于今年年初從鄭和起錨地江蘇太倉出發(fā),行程數(shù)萬公里,沿著鄭和的足跡,探尋鄭和遺址,記敘風土人情,共發(fā)新聞通稿一百多篇,新聞圖片一百四十多幅,被海外報刊和網(wǎng)絡媒體廣泛刊載,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探尋期間,他們先后到了鄭和遺跡比較集中的東南亞地區(qū)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在國內到了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蘇太倉,鄭和七下西洋“大本營”及造船地南京,鄭和出生地云南晉寧,鄭和下西洋停泊港福建長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建泉州,以及與鄭和有關的福建漳州和山東德州等地,探訪鄭和在海內外的遺跡五十多處,采訪了八十多位海內外鄭和研究專家學者、數(shù)百名海外華人華僑和國內相關地點的官員、百姓。
在探尋采訪中,他們從政治、軍事、航海、經(jīng)貿、文化、科技、外交、宗教等領域,通過文字和圖片全方位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鄭和之謎。鄭和是回教,又是太監(jiān),是一個很偉大又很復雜的歷史人物,許多歷史事件因檔案被毀,明史記載又只有寥寥數(shù)語,海內外專家學者對不少問題尚有爭議,沒有定論。因此,對探尋鄭和之路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為了完成此次探尋,他們與海內外專家學者廣交朋友,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虛心討教,閱讀了大量的有關鄭和的資料。
尋訪尚未發(fā)現(xiàn)和披露的鄭和遺跡佚事,是他們“探尋鄭和之路”的追求。一路上,他們在“探尋”上下功夫,發(fā)了不少獨家新聞,如鄭和到過新加坡“龍牙門”、文萊首都有一條“王總兵路”、“失蹤”六百年的文萊第二世蘇丹、中華建筑文化登上泰國殿堂、南京凈覺寺是鄭和奏請的唯一皇家清真寺、鄭和下西洋影響海外飲茶風俗、“鄭和堤”上追尋航海家的腳印、云南晉寧鄭和碑林鐫刻航海偉業(yè)、太倉鄭和紀念館為何假座天妃宮內等報道,都是在探尋中挖掘出來,引起了海外報刊和網(wǎng)絡媒體的興趣,廣為轉載。尤其是“印尼巴厘島民族村形成受鄭和影響”的獨家報道,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關注,稱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新發(fā)現(xiàn)。
“探尋鄭和之路”所到之處,海內外都在開展紀念鄭和活動,不少鄭和遺跡正在修繕,他們都在第一時間及時發(fā)出。如海嘯后印尼巴厘島追思鄭和“友好遺跡”、華人引以為豪的印尼爪哇首府三寶壟、馬六甲再現(xiàn)鄭和下西洋雄風、鄭和故里云南“三寶樓”盡展航海家風采、海外僑領福建長樂追憶先輩出洋、南京鄭和下西洋文化公園先睹記、起錨地來了東非“中國村”女孩等,因采寫鄭和新聞數(shù)量多、速度快、立意深,而受到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