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聞中心|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科 教|時 尚|汽 車
房 產|圖 片|圖片庫|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商城|供稿|產經資訊|出 版|廣告服務|演出信息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標題: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抗戰(zhàn)勝利六十年:美國二戰(zhàn)名將史迪威的中國情緣

2005年08月02日 10:14


    重慶各界人士和來渝的美國朋友十九日舉行隆重紀念活動,慶祝作為中美友誼歷史見證的重慶史迪威博物館修繕后重新開館。圖為重慶市副市長陳際瓦女士(右一)和美國朋友一起為史迪威將軍塑像揭幕。作者:雷鳴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重慶八月一日電 題:史迪威將軍的中國情緣

  作者郭虹

  在重慶嘉陵江邊,有中國惟一一家為外國軍人設立的博物館——史迪威博物館,每年都有數(shù)以萬計的中外友人專程前來參觀。

  在重慶羅斯福圖書館,有一間裝修古樸的外文書刊閱覽室,被命名為史迪威閱覽室;在重慶工商大學,史迪威圖書館的數(shù)萬藏書讓莘莘學子流連忘返;在重慶高新開發(fā)區(qū),史迪威外語學校圓了一批又一批學子的國際交流夢。

  史迪威,這個以“中國人”自居的美國二戰(zhàn)名將,盡管離開人世已近六十年,但他仍被中國人以各種方式紀念和緬懷。

  一九一一年,二十八歲的史迪威第一次踏足中國。一九二三年,四十歲的他在日記里寫到:“我現(xiàn)在已經是中國人了!本拍旰,他奉命擔任美國政府駐華武官參贊,其足跡遍及中國各省市,被美國軍界稱為“最精通中國和遠東問題的軍官”。

  一九四二年,史迪威受羅斯?偨y(tǒng)之托再次來到中國,總統(tǒng)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滇緬公路監(jiān)理官、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等職務集于一身。

  臨危授命的史迪威,上任之初就創(chuàng)造了二戰(zhàn)期間最偉大的工程奇跡——史迪威公路。這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陸上交通線是當時穿越緬甸、連接中印的惟一途徑,成為美國等同盟國援助中國抗日物資的運輸大動脈。

  同年四月,為了奪回被日軍占領的戰(zhàn)略要地緬甸東枝,史迪威親自率領中國軍隊穿越險象環(huán)生的原始森林。在荊棘叢生、毒蟲猛獸襲擾的行程里,他一直走在隊伍最前面。

  腳蹬美國大兵靴,嘴里叼著煙斗,用中國話下達命令的史迪威不僅是一個軍事將領,更有著犀利的政治眼光,對遭受戰(zhàn)亂的中國人民滿懷同情。

  他摒棄當時大多數(shù)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成見,公正、客觀的評價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他在筆記中寫道:“他們的情報工作、組織機構和戰(zhàn)術都很出色。他們不要城市,而滿足在農村過艱苦的生活。”一九四三年,在他的努力下,羅斯?偨y(tǒng)在一份“態(tài)度非常強硬的電報”中,明確表示應把中國共產黨納入美國政府對華援助的范圍。

  史迪威一直希望能去延安同中國共產黨談判,就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問題,進行具體磋商。但他的愿望還來不及實現(xiàn)就匆匆離去。一九四四年十月,史迪威接到羅斯?偨y(tǒng)的召回令,結束了他在中國的軍旅生涯。臨行前他留下了兩封告別信,一封給陳納德,另一封給朱德。在給朱德的信中,他說:“對不能與您和您的不斷壯大的杰出的部隊并肩抗日深感失望!

  六十一歲的史迪威沒有想到,他在有生之年再也沒有回到過這片他深深熱愛的土地;他或許更沒有想到,時隔多年以后,他的名字仍然鐫刻在中國抗戰(zhàn)史的豐碑上,成為中國人民永志不忘的記憶。

  中國史迪威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說,在中國各地,在史迪威將軍踏足過的任何地方,中國人民都在深切緬懷這位為抗日戰(zhàn)爭作出過長遠貢獻的老朋友。(完)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