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八月十日電 香港中學會考十日放榜,今年是實施母語教學后學生第三批參加會考,中文中學考生的成績持續(xù)改善,英文科和主要學科的及格率和取得優(yōu)良成績的比率,都有所增加。香港與論認為,母語教學政策取得了初步成績;不過,無論在學生的學習興趣、社會接受程度等,母語教學的成果都有待進一步鞏固。
香港《文匯報》的社評指出,母語教學推行七年來,方向是否正確,成敗到底如何,一直備受關注。原因在于本港是一座國際大都會,學生以英語水平走向世界的能力,成為個人及社會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資產(chǎn)。因此,蕓蕓學子、眾多家長和大部分雇主“重英輕中”是可以理解的。但“重英輕中”不能削足適履,如果學生和教師都不具備英語學習條件,上堂用粵語或“兩頭不到岸”的粵英混雜語言,卻選用全英文課本和考卷,犧牲有效學習,未免本末倒置。當局將這類名不副實的英中轉為中中,是為了避免誤人子弟。但由于當局采取“一刀切”政策,中中遂被標簽為二流學校受到歧視,英中則令人趨之若鶩,導致母語教學出師不利,爭議持續(xù)甚至泛政治化。該社評同時指出母語教學在兩方面的不足:一是母語教學政策連貫性差,呈現(xiàn)矛盾。二是,目前的母語教學實際上是廣東方言教學,廣東口語與書面語相分離,缺陷十分明顯。
《明報》的社評認為,單憑英文科的成績,不足以全面評價母語教學政策的優(yōu)劣,學生能夠掌握學科知識和發(fā)展思維,更形重要。過去三年,中中學生在數(shù)學、地理、世界歷史、生物等學科的及格率持續(xù)上升,顯示學生在學習的效能和效率方面,都有較佳表現(xiàn)。這趨勢與教育界過去的研究吻合,中中學生的成績,說明母語教學適合香港的學習環(huán)境。該社評指出,中中學生升讀預科和大學時,需接受英語教學的挑戰(zhàn),F(xiàn)時全港約有三百間中中、一百一十二間英中,但近九成的預科課程都是以英語教學,而英語更是大學的主要教學語言。中中學生會考后再升學,需要適應英語教學,教育當局和教育界都需要正視他們在銜接和適應方面的問題,以免折損母語教學的成效。
香港其它輿論指出,母語教學使學生能用自己最擅長的語文學習,有助打破溝通桎梏和理解障礙,擴闊思考空間。所以,盡管出現(xiàn)挫折,實施母語教學以來的三屆會考,中中成績持續(xù)進步,說明母語教學方向正確,應該堅持。輿論建議當局應投入更多資源,使中中能夠在施行母語教學的同時,加強英語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只要學生學業(yè)成績持續(xù)進步,英語水平持續(xù)改善,學生、家長、社會人士都會更容易接受母語教學政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