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蘋果之鄉(xiāng)”的陜西省白水縣,有一座歷史悠久,紀念文字始祖?zhèn)}頡的廟宇——倉頡廟。倉頡廟又叫“倉圣廟”,為倉頡陵墓所在地,位于白水東北35.2千米的史官鄉(xiāng)史官村北,北依黃龍山,南臨洛河,西與軒轅黃帝陵相望,東眺壺梯山,東山西梁,中嵌一墓,二龍戲珠,氣象非凡,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本姓侯岡,名頡,為遠古五帝之一軒轅黃帝的史官,象形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生于白水北塬鄉(xiāng)揚武村,曾在白水史官鄉(xiāng)一帶設衙理事,人們尊他為圣人,稱做“倉圣”、“倉圣爺”。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毕鄠鳟敵鮽}頡也用結繩記事,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qū)別,但年久月深,難于辨識,曾造成黃帝同炎帝一次談判的失利。為此倉頡深感愧疚,遂辭官出游,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幾年之后,他返歸故里,獨居村西深溝之中,仰觀奎星環(huán)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jù)事物形狀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揭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黃帝對此十分欽佩,賜他姓“倉”,意思是說倉頡是人群之上的一個人。甚至上天也為之感動,給人間降了一場“谷子雨”,后來便有了“谷雨”這個節(jié)氣。
倉頡所創(chuàng)造的象形文字同古埃及人象形文字,古蘇美爾人楔形文字共稱世界三大象形文字。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約翰·亞當斯大樓的東西入口銅門上,各鑲嵌著6位與世界文字歷史有關的各國傳說人物,其中倉頡作為“中國文學的庇護神”被鑲嵌在東側(cè)大門。
相傳倉頡活了110歲,死后葬于白水史官村北現(xiàn)在的墓地。
倉頡廟占地17畝,呈南北長方形狀,高墻厚垣環(huán)繞四周,建筑布局完整。史載“不知何年何月所建”,但從漢桓帝延熹五年(公元月162年)《倉頡墓冢碑》可知,當時倉頡廟已經(jīng)具有一定規(guī)模,距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今倉頡廟古建筑群為元、明、清、民國等時期修建。廟內(nèi)有千年以上古柏50余棵,造形奇特,形態(tài)各異,與山東孔廟陜西軒轅黃帝陵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廟古柏群。
倉頡廟區(qū)分前后兩部分,供人們祭祀和游樂,主體建筑有: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正殿、報廳、鐘鼓樓、寢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