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報(貴州都市報)報道《通向夜郎國的“鑰匙”找到了?》一文見報后,引起了(貴州)省內史學界及許多讀者的高度關注。一些讀者還致電記者,希望能詳解林明璋先生是如何破譯寧谷漢墓群出土的那枚省內唯一一塊木牘內容的。
林明璋先生原是安順電視臺編導,從小喜好書法藝術,他從1985年便開始研究夜郎歷史。
林明璋先生大約是在今年下半年著手研究這塊于1996年出土于寧谷古漢墓群這塊木牘的。目前,該原件收藏于省博物館,但由于出土時間長氧化的原因,原件上的13個字幾乎辨別不清。在原件上找不到突破口,林明璋便通過發(fā)掘時考古專家拍攝的原始照片進行研究。
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研究和細心摹描,林明璋終于還原了這13個字的形體,除木牘左側下面的第一個字無法辨別外,他辨認出了其中的12個字。
林明璋說,木牘中的“郡”字,是用隸書草寫的左“尹”右“阝”,省去了尹下的口字,“郡”字在戰(zhàn)國古文字中也有尹在上,包耳在下,省去口字的寫法;而“牂”字,“爿”一眼便可看清,右邊僅見一點一撇八字頭,下三橫依稀可辨清“羊”字,因此辨為“牂”字無誤;至于“牁”字,木牘上寫成上“尸”下“可”的結構,通過古人對字運用的案例,林明璋認為,因“尸可指位居,陣地”,于是書寫者便在“尸”下加“可”而構字讀其音,他認為這是書寫者自創(chuàng)之意,即為“牁”字的異體;木牘中央的“信自冤辭”中的“信自冤”可明顯分辨,只有“辭”字略微昏糊,經仔細查對其筆畫結構,并可認出是“辭”字的繁體草寫。而“×考者所”中的“×”字因昏散,實在無法識辨,“考者所”也能識辨;而木牘上方“郡”字旁邊有一個符號“乂”,這其實就是“乂”字,連起來就是“乂郡”。
林明璋辨認出木牘上的字為:(上)乂郡(下)牂牁郡:信自冤辭,×考者所,他翻譯的大意為:
(呈)英明賢能的郡守
牂牁郡府:我相信自己蒙受冤枉而有話申辯。請求考察判明內中緣由之所以。
于是,林明璋認定,這便是2000多年前,一位含冤者呈報給牂牁郡太守的一封申冤牌。據(jù)此,林先生也認定,漢朝設置的牂牁郡郡府就在今天的寧谷鎮(zhèn)。
但遺憾的是,木牘上還有一個字未識,林先生表示正在進行研究,希望能早日還原這個難識的字。(貴州都市報 記者 徐榮鋒)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