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21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出署名文章說,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辭世,其個人事業(yè)的功過如何,自有專家學者為其蓋棺論定,唯其生前恪守“勤儉樸實”的信念,則無疑值得所有臺灣人追慕效法──特別是在這個民生經濟危機重重的年代。
文章說,王永慶白手起家、締造“石化王國”的傳奇為人所津津樂道,但他雖然“富可敵國”,卻仍不改草創(chuàng)初期的本色,勵行儉樸之道,并未因此豪奢度日,此對照當今社會浮華浪費的風習,特別令人景佩。說實在,一般人恐怕很難學得王永慶的經營、賺錢之道,唯“勤儉”卻是最簡易不過的事,只要有心,人人都可唾手得之。而這種臺灣人傳統(tǒng)的美德,不僅是過去我們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的基石,更是抵御目前全球金融海嘯的最佳利器。
文章說,全球刻正陷入景氣嚴重低迷的危機中,升斗小民不僅辛苦所得大幅縮水,甚至任何形式的投資也幾乎是血本無歸。這樣的困境與其獨咎美國次級房貸,不如說民眾消費習慣惡化、個人信用過度擴張也是幫兇。過去大家的消費習慣是“存錢去買”、“量入為出”,但現(xiàn)代人卻是“借錢去買”、“先欠再還”。商人鼓勵大家消費,銀行也樂于發(fā)行信用卡或借錢給消費者去“血拼”,再從中獲取可觀的利息。
消費愈熱絡,商人、銀行愈賺錢,表面看來經濟是繁榮的;但一味放貸,銀行的風險相對也愈來愈升高,而民眾因為靠“信用”也能購物,遂往往忽略了收支失衡的危機,并養(yǎng)成任意消費的惡習,等到發(fā)現(xiàn)問題時,早已到了無可收拾的地步了。當今社會愈來愈多生不如死的“卡奴”,不多是惡性消費造成的嗎?
最可怕的是,因為過度強調消費,而消費需要資金,于是導致很多人都活在“追錢”的焦慮里,炒股票、買期貨,任何值錢的東西都有人不惜血本、甚至借支去炒作,整個社會陷在紙醉金迷的狂熱中。有辦法的人以利滾利,把多數(shù)人的血汗錢都聚攏吸走,但那些投資失利、淪為犧牲的普通小民呢?很多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懸梁投河(或鋌而走險),一條寶貴的生命、一個美滿的家庭,就為了幾個錢,瞬間化為烏有。
仔細想想,我們真有需要那些無謂的消費嗎?有多少東西是一時沖動買下,卻從此擱在角落任其蒙塵的?
古人把錢稱為“泉”,或稱“通寶”,看似取其如水般流通概念,此與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強調資金流動以活絡經濟的想法無二致。然以水喻錢,同時也有“開源節(jié)流”的寓意,提醒用錢的人必須先掂掂自己荷包的斤兩,量入為出、適可而止,而非肆無忌憚地揮霍浪擲。固然,消費停滯,通貨不能流動,經濟會因此萎縮;但毫無積蓄卻一味打腫臉充胖,造成的社會問題與金融危機,將比短暫經濟蕭條更可怕千萬倍。
據(jù)說王永慶因擔心海外企業(yè)受金融風暴影響,才遠赴美國視察,孰知竟因此長逝。一般人都看好以“勤儉樸實”為信念的臺塑企業(yè),根柢既厚,要對付此番全球危機諒非難事。這無疑提供我們省思的機會,“富可敵國”的一代經營之神都需如此戒慎于惡性的金錢游戲,平素自奉儉樸、兢兢業(yè)業(yè),才能應付不時出現(xiàn)的危機,而鎮(zhèn)日活在入不敷出恐慌中的我等升斗之民,豈能繼續(xù)寅吃卯糧、毫無節(jié)制擴張信用消費呢?(許又方)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