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體育新聞

廣州亞運:一個有公民影子的運動會

2010年11月18日 15:54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媒體強勢背后,廣州存在著一個比其他城市更為強大的市民社會、公民社會。他們從一開始就主動地介入到政府關于亞運會的種種決策過程中,通過人大、政協(xié),通過媒體,通過居民的行動,參與這場盛會。

  文/秋風

  從籌備時起,亞運會就與中國曾經舉辦過的其他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及其他領域的重要展會大大地不同。

  比如,對于籌備工作,廣州媒體不只是報道建設的偉大成就,而是提出了不少批評意見。場館建設對民眾產生負面影響,媒體也如實報道。這樣的情形是其他主辦城市所不曾有過的。

  廣州之所以在媒體報道上如此開放,固然是因為廣州本身就有一個強大而優(yōu)良的媒體傳統(tǒng),但也是因為,作為亞運會組委會之主體的廣州市政府從一開始,就對亞運會有一個比較低調的定位,運動會只是個運動會,讓運動會服務于城市的正常生活,而不是讓運動會反過來支配城市。然則,廣州市政府為什么會這樣明智?

  過去十幾年來,運動會及其他領域的重要國際性展會,被各地政府當做重要的標志性活動來爭相舉辦。很多城市爭取不到有影響力的活動的主辦權,就自己生造出各種概念,舉辦各種山寨版的活動。主辦政府傾向于讓這些活動規(guī)模最大化,如此一來,可以提高城市的國際形象。這樣的國際形象,在城市政府眼里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另外,讓活動規(guī)模最大化,政府也可以借此擴大征地規(guī)模,增加投資規(guī)模,實現(xiàn)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由于上述種種考慮,主辦政府傾向于以一種非常規(guī)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些活動。這個時候,固有的人力與資源的集中動員機制就會被啟動:政府撥出充裕的資金,進行最為奢華的基礎設施建設,場館建設求新、求大、求洋。所有政府部門圍繞這個活動,為此甚至不惜暫時擱置各部門的日常工作。政府在征地、施工建設過程中,也可能罔顧民眾的權益,政府要求民眾為了這個宏大的目標作出犧牲。

  這樣的集中動員機制確實可以生產出一個接一個驚奇:新、大、洋的場館令人乍舌,各種宏大的演出場面令人震撼,整個活動讓人產生足夠羨慕感,甚至可能產生一定利潤。而這些威望、榮譽、利益,也正是主辦政府所追求的目標。

  主辦政府能夠收獲這些威望、榮譽、利益,當然也不錯。問題在于,任何威望、榮譽、利益之取得,都是有代價的。而在集中動員機制下,這些代價通常會被轉移給普通民眾。同時,在集中動員機制下,這些收益的分配通常是不均衡的。具體地說,在短期收益與長期收益之間,向短期收益傾向。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收益向政府傾斜。在民眾中間,則可能向有權有勢者傾向。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政府投入到運動會的所有資源其實都出自民眾,而過分追求奢華、卻交通不便的場館,在運動會結束之后就可能歸于無用。又比如,政府只追求運動會在當時所產生的轟動效應,而忽略城市從中本來應當得到的長遠的體育、文化效應。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收益的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大型活動的籌備完全是政府主導的,而政府又十分強勢:在預算安排、場館規(guī)劃、交通道路建設、配套設施等方面,都是政府說了算。在此過程中,公眾幾乎無從參與,表達意見。

  而面對這樣的大型活動,公眾與政府的思考視野其實是大不相同的。從事物的性質來看,政府的視野肯定是比較短暫的,尤其是在官員任期越來越短的情況下,他們會致力于追求短暫的轟動效應,為此,寧愿讓大型活動壓倒城市的日常生活。作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手段,傾向于使用集中動員機制。為了這個短暫的轟動效應,甚至可以下令讓市民的日常生活停頓。

  相反,公眾的視野是長遠的。畢竟,他們長遠地生活在這個城市,他們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也關心這個城市在運動會之后的未來。對他們來說,大型活動固然也可以帶來風光,但即便在大型活動期間,日常生活還要繼續(xù)。他們也會希望,在大型活動之后,用自己的稅款修建的那些設施能夠被大家便利地使用。因此,公眾必然傾向于讓大型活動服從于城市的結構、節(jié)奏。

  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廣州亞運會與眾不同。其實,在媒體強勢背后,廣州存在著一個比其他城市更為強大的市民社會、公民社會。他們從一開始就主動地介入到政府關于亞運會的種種決策過程中,通過人大、政協(xié),通過媒體,通過居民的行動參與這場盛會。

  因而,亞運會的決策,就在政府主導之外,部分地容納了公眾的意見。亞運會的運轉,就不只是傳統(tǒng)的集中動員機制在驅動,人們還可以看到公民社會的一些影子。正是這個尚不是很清晰的影子,讓亞運會低調、務實了許多,讓城市和它的傳統(tǒng)更為親和,讓城市正常生活的負面影響也受到控制。 ★

參與互動(0)
【編輯:劉通】
    ----- 體育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