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籃球聯(lián)賽NBA,美國男籃也向來被冠上了“夢之隊”的頭銜,自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驚艷亮相,從“夢一”到“夢四”,美國男籃統(tǒng)治了世界籃壇。但悉尼奧運會奪金成了“夢之隊”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從那之后,他們再也沒能進入過任何世界大賽的最后決賽———2002年世錦賽,他們只拿了個第6;雅典奧運會,只拿到銅牌……
在札幌,美國籃球統(tǒng)治世界籃壇的美夢再一次被驚醒。也許夢只存在于14年前。之后,便已從此遠去,不再復(fù)返。
在很多人看來,“夢七”的落寞其實早已注定。并非是因為前所未有的集訓(xùn)提前時間還不夠,也不是加入的球星還不夠大牌,更不是因為所謂的NBA和FIBA彼此間的規(guī)則沖突!皦羝哧牎钡氖。鋵嵲缫炎⒍。因為他們來自世界上最成功的商業(yè)聯(lián)賽NBA。這當(dāng)然并非指NBA的成功是個錯誤,而是指在NBA過于強大背后的經(jīng)濟和文化根基下,美國男籃所難以改變的一些事實。
美國特色的勝負觀
首先是國家榮譽感。國際大賽,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就是一場為國家榮譽而戰(zhàn)的和平時期的“戰(zhàn)爭”。
如今的美國體育的確人才濟濟,無論是阿加西還是“老虎”伍茲,抑或是威廉姆斯姐妹,更別提如“籃球好萊塢”的NBA。但最近美國體育受到的挫折不可謂不多:美國足球隊在世界杯上一場不勝;最受歡迎的棒球隊,居然在三月的世界經(jīng)典賽上不敵墨西哥、韓國和加拿大;美國男籃在世錦賽上又只奪得一枚銅牌,給了其號稱世上水平最高的籃球聯(lián)賽一記大耳光。
但是對于這樣的失敗,美國體育人其實并不放在心上。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仍是最強者,這就是最好的國家榮譽感。就好像此次男籃世錦賽上,他們認識對手的唯一途徑,只是看對手陣中有沒有認識的NBA球員,比如當(dāng)即將和澳大利亞隊較量時,韋德會只知道對手中有博格特,卻還是把這個在NBA交過手的球員名字念錯,即便是提起曾在雅典讓他們蒙受巨大羞辱的波多黎各,也還是只知道阿羅約。
更相信個人的體育文化
即便是在一敗再敗下,決定奮起,像韋德所說:“這是為期三年的服役期,所有人都有三年的義務(wù),這只是前進道路上的第一步。”美國男籃要想在以后的國際大賽中真正征服群雄,還有一個難以搬開的“絆腳石”。正如費城76人的總經(jīng)理,同時也曾效力于老K教練所執(zhí)教的杜克大學(xué)隊的比利·金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很多球員并不相信團隊作戰(zhàn)!边@些NBA球員并不是不肯,而是與生俱來的文化左右著他們。
在美國體育中特別是籃球和田徑,正如足球在巴西一般,是讓窮孩子麻雀變鳳凰、讓底層人群得以進入上流社會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后者,讓美國社會里的黑人們,得以深刻體會到當(dāng)初廢除奴隸制的林肯所說的那句話———“信奉自由并獻身于所有人生而平等的主張!倍1966年美國大學(xué)生籃球聯(lián)賽上,歷史上第一支全部由黑人球員組成的德州西部大學(xué)隊,在種族歧視之風(fēng)盛行的年代,擊敗了另一支全白人球隊而勇奪總冠軍,成為美國黑人借助籃球、借助NBA出人頭地的最好激勵。
但要想賺到大把的美元,更得到主流社會的尊重,大多數(shù)NBA球員都更迷信個人的表演,更傾向于在更為殘酷的競爭環(huán)境中竭盡全力地展示自己,有很多人都想靠自己而非團隊的努力成為球隊的救世主。最簡單的例子之一,莫過于悉尼奧運會之前,美國有3萬人具備參加奧運會男籃比賽的能力,而
NBA只能容納400人。逐漸的,更多的是靠個人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團隊的力量,成了黑人球員的特性之一。而現(xiàn)今的美國籃球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黑人球員,他們和“自由秀”都已經(jīng)成了主流。
或許,兩年后的北京,美國男籃可以找回“夢八隊”,甚至真的可以一血前恥,但骨子里的東西難以改變,勝利也只能是一時的。(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