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晚都會誕生一句流行語,去年是“你太有才了”,今年是“為什么呢”。作為春晚金句,出自蔡明小品《夢幻家園》的這句“為什么呢”剛一露面,便被媒體和網民靈活引用于熱點事件和話題的討論中,這四個字說不定會頻頻現身于各類媒體標題和導語中,讓2008年成為一個“疑問年”。不過,糟糕的是,“為什么呢”自身也遭遇到了“為什么”的質詢。據媒體報道,這句話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臺詞,十年前馮小剛的賀歲電影《不見不散》中已經有過一模一樣的橋段。
“為什么呢”不算是對馮小剛電影的抄襲,作為更為大眾化的文藝形式,對于各種流行文化的借鑒與聚合是小品所特有的特征,十年前“為什么呢”沒能流行起來,一是當時那部電影表達的重點不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二是這四個字沒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緊密地契合,不足以調動觀眾的敏感度。在去年發(fā)生了“華南虎照”、“廈門PX”、“交強險暴利”等公共事件之后,公眾對假象的質疑和對真相的追問,達到空前高漲的狀態(tài),而蔡明小品中帶有詼諧和調侃色彩的“為什么呢”,頗為符合網絡時代的表達,它借助春晚平臺的強大影響力,使得公眾找到了一種“共同的語言”,讓集體情緒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釋放。
春晚流行語有它的社會價值,這值得肯定,但對于小品本身而言,過度著重于流行語的創(chuàng)造,也讓小品喪失掉了娛樂背后的內涵,成了堆砌笑話和俏皮話的“集裝箱”。從“沒病走兩步”到“下蛋的公雞,公雞中的戰(zhàn)斗雞”,從“忽悠,接著忽悠”到“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個多事的女人”……縱觀這些年堆積下來的春晚流行語的生成,在套路上沒有任何變化,要么是對名言的改編,要么是純粹為了合轍押韻的“抖機靈”。幾年下來,人們已經進入了對春晚流行語的審美疲勞期,對于春晚流行語大規(guī)模濫用,也使得這寥寥數語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話語暴力。
流行語的巨大影響力改變了小品的創(chuàng)作走向,一個小品無論質量如何,只要留下一個金句,就足以讓該小品和表演者收獲掌聲,小品像依賴毒品一樣迷戀上了對臺詞的打磨,這一點在“為什么呢”的出臺前后體現得淋漓盡致,因為與以前春晚流行語的無意形成相比,今年的“為什么呢”帶有明顯的人為痕跡。春晚還未開始,小品還未演出,就有無數新聞和消息預測,“為什么呢”會成為今年流行語。這種輿論引導,加速了這四個字的走紅速度,這不禁讓人猜測,明年春晚會圍繞流行語怎么制造、制造出什么樣的句子?在進入審美疲勞期之后,小品還能帶給觀眾多少新鮮感?
以趙本山小品為代表的北方小品獨霸春晚天下,南派小品成了陪襯,甚至連陪襯都算不上——過不了初審關便被紛紛拿下了。很多南派小品立意不錯,構思精巧,演員的表演也恰到好處,但就是“包袱”抖得不夠多,“笑”果比不上北方小品的好,所以,小品的南北相爭上春晚,總是以南派小品的失敗而告終。但北方小品就真正成功了嗎?未必見得,每年趙本山的小品觀眾期望值最高,最后的反饋意見也表明,單個地看這些小品的確也不錯,但在整體上,趙本山小品有著重復自己、表現手法單一等諸多缺陷,“賣拐、賣擔架、賣輪椅”連賣了三年,“白云黑土”系列也進入了4.0版本,趙本山的農民形象十數年不變,忽悠殘疾人屢試不爽……
今年的《火炬手》得到的評價并不高,但這不能影響它繼續(xù)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春晚小品節(jié)目,趙本山進入了小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匱乏期,其他小品作者和表演者的表現更是不敢恭維。究其原因,還是和小品創(chuàng)作者遠離生活、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分不開的。有多少笑話和冷幽默都在網上泛濫成災了,還被小品津津有味地引用,完全是嚼人家剩下的饃,在逗人短暫一樂的同時,卻冷卻了觀眾對于小品持續(xù)的熱情。(韓浩月)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