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蘇州12月13日電 題:追憶“一代舞魂”吳曉邦 布衣風范謙遜可親
作者 黃瑩
為紀念中國一代舞蹈宗師吳曉邦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為人民而舞——吳曉邦舞蹈藝術思想研討會”十二日下午在江蘇太倉召開。與會的老一代舞蹈藝術家們袒露肺腑之言,緬懷吳曉邦先生生前事跡,動情之處潸然淚下。透過一件件真實的事例,一位謙遜和藹可親的中國舞蹈大師的形象深深刻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外表儒雅內心似火
曾任吳曉邦秘書的蒲以勉女士告訴筆者,在與吳曉邦先生相處的這段時間,令人感動的事是說不盡的。先生外表有著儒雅的書卷氣,表演的舞蹈也是柔美的,但先生的內心卻是充滿著熱情且剛強的。無論在如何困難的環(huán)境下,先生都沒有放棄過舞蹈。而且他一直強調,舞蹈要貼近人民,舞蹈不是點綴,要有力度,要能震撼人心。
從先生身上學到的不單是舞蹈藝術,更有謙遜和執(zhí)著。一九七七年當先生恢復舞蹈研究工作時,已經(jīng)七十三歲,但他依然秉承著“我要像農民耕地一樣,種下一粒算一粒,開墾出一塊算一塊”的精神,竭盡所能地希望培養(yǎng)出更多的中國舞蹈家,撰寫舞蹈論著,推動中國舞蹈事業(yè)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
小黑板上的教書史
譚嗣英,時任深圳市一級演出總監(jiān),是吳曉邦先生最早的一批學生之一。“當時我還是個十七、八歲的小男孩,吳先生教我們舞蹈理論,我們就坐著麻繩扎的那種小馬扎上課。吳老師的江南口音很重,我們都聽不大懂!弊T老師比劃著演示給筆者看,“吳老師就弄了個小黑板,一見我們不太明白,就把關鍵詞寫上小黑板,寫給我們看,直到我們弄明白”。
吳老師留給學生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平易近人,學生們向他請教,他總是很耐心地聆聽,但由于口音問題,他就選擇筆談,一一寫出來,對學生的問題給予回復,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作,指引學生通過舞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積極反映生活。他曾說:“我甘愿做人梯,讓你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布衣還鄉(xiāng)輕車簡從
一九八五年,時任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的吳曉邦偕夫人盛捷回故鄉(xiāng)太倉訪問。當時負責全程陪同接待的吳炯明回憶,老百姓都猜想著吳曉邦衣錦還鄉(xiāng)的榮耀和前呼后擁的排場,然而他卻是輕車簡從,就像一個普通老人踏上闊別近六十年的故土,圍觀的群眾都發(fā)呆了。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頭戴藏青呢帽、身穿深色中山裝、外套一件灰色風衣、戴一副老式眼鏡、年近八十的老者。不似高官顯爵,不像藝術權威,如果事先不知道他身份,實在看不出他大師級的榮譽與地位。
此外還有一個細節(jié)不得不提,那時公車很少,只能攔了一輛小卡車送吳曉邦夫婦去劇場看戲,當時十分不好意思,吳曉邦卻笑笑說:“不要緊,過去在解放區(qū)還坐獨輪車呢!” 二十多年來,吳炯明每憶起這段往事,崇敬之情便油然升起。后來到北京拜訪曉邦夫婦,一位副部級高干、中國舞蹈界一代宗師的家竟然十分簡潔,聯(lián)想到布衣還鄉(xiāng)的風范,心中更是崇敬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