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投了海,女兒還在癡癡地等,等著再見劉德華一面,媽媽面無表情地候在一旁,兩人面前,是若干只大塑料袋。這一家人,是瘋?是傻?一時間幾乎找不到語言來表達,突然間我明白了,他們是另一種弱勢群體:“精神弱勢群體”。
“精神弱勢群體”的特征之一,并不一定是貧窮。楊父作為退休教師,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這在一個在職職工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只有7000多元的西部城市來說,算是高收入,足夠一家三口體面花用,如果善于理財,女兒再出去找份工作,幾乎直奔小康,可他們先是賣掉了房子,又準備賣腎,家中負債累累,父親沒有愛好,母親首若飛蓬,女兒沒有朋友、不曾戀愛。他們不貧窮,他們缺乏一種追求和掌握幸福的能力。
他們不一定是通常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他們能夠勝任基本生活中的一切:工作、吃飯穿衣、與人交流、甚至懂得追星。但他們比普通人弱一籌、少一塊、缺條線,他們表面上與我們一般無異,但在我們孜孜以求的那些地方——人生的理想、生活的樂趣、人際交往的快樂、大自然的月白風清上,在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方面,他們并不十分在意,在我們理智止步的地方——偶像的虛無、偶像的飄渺上,他們鉆了牛角尖。他們缺乏掌握現(xiàn)實的能力,就熱衷于非現(xiàn)實,一旦在非現(xiàn)實的體系里找到了對胃口的寄托,就全情投入。
所以,他們容易狂熱、容易迷亂、容易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想象來規(guī)定世界。就像這次的楊氏一家,全家都沒有正常的人際交往,女兒動輒呵斥父母,在女兒帶動下,全體狂熱迷戀劉德華,并鼓足干勁要嫁給他,對方不肯遷就,就屬十惡不赦,豁出老命也要把對方釘上歷史的恥辱架。
他們從不被認為是弱勢,不可能得到幫助,也無法去幫助,經濟上的弱勢,容易解決,精神的問題,博大深奧,精神弱勢,拿什么拯救?是以“人!認識你自己”,在希臘的神廟上高懸?guī)浊,仍然沒有最終的答案。
沒有答案的故事,也就沒個完,楊氏女見過了劉德華,現(xiàn)在又要與他親密接觸,而且理直氣壯,因為“這是父親的遺愿”。嗚呼!(韓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