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簡化字時代多年之后,昨日一場關于是否要廢除簡化字的討論在網(wǎng)絡上激烈展開。緣起是由于文學評論家王干一篇名為《五十年內(nèi),廢除簡化字如何》的博客,不過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廢除簡化字是不可能的。
王干博客 50年廢除簡化字
在這篇文章中,王干從5個方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他認為簡化字存在的理論基礎已經(jīng)不存在,當初推行創(chuàng)立簡化字是為漢字拼音化道路做鋪墊,如今已證明拼音化走不通。其次,他說當初提出使用簡化字是從實用角度來講,如今隨著電腦的普及,書寫漢字幾率大大降低。此外,王干稱簡化字給古典文化典籍也帶來了傷害,而廢除簡化字有利于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因為臺灣、很多海外華人至今仍使用非簡化字。王干同時也強調,自己并不主張立即廢除簡化字,因為簡化字至少影響了近三代人,一下子恢復繁體字會帶來一定混亂,所以應該慢慢廢除。
教育部 廢除簡化字不可能
對于文章內(nèi)容,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還沒有看到文字內(nèi)容,不能回應。該負責人還表示,廢除簡化字是不可能的,文字發(fā)展有其自然規(guī)律,簡化字是趨勢,國家的基本政策和法規(guī)也有明確規(guī)定。
陸儉明 應做到識繁寫簡
對于王干在博客里提出的建議,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稱自己有不能完全贊同的地方。他首先表示,王干所說的當初推行創(chuàng)立簡化字是為漢字拼音化道路做鋪墊的說法進行了反駁,他說這與拼音化無關。陸儉明說,漢字從甲骨文到現(xiàn)在的楷書,總的發(fā)展趨勢是趨向簡單,解放初期實行漢字簡化,一方面是繼承前人工作,因為漢字簡化從清末就有人主張了,另外也是因為新中國成立時90%的文盲率急需掃盲,對漢字簡化有利于此!艾F(xiàn)代我們使用的簡化字,絕大部分時古已有之,有的是古代手體字,有的是古代草書,也有一部分是同音代替!标憙明認為,在趨勢就簡的前提下,沒有再變回繁體的必要,具體到一些個別字可能需要調整。比如王干提到的兩岸交流等問題,陸儉明認為可以實行“識繁寫簡”的方案,即認識繁體字使用簡體字。
鄭張尚芳 王干的提議有些極端
另一位專家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鄭張尚芳說,建議廢除簡化字的說法比較極端化,簡化字的確有缺點,但是并非不能更正。他認為,對于那些一個漢字對應一個簡體字的漢字,簡化字的使用更方便,應該提倡,需要修改的是同音代替的簡化字。比如后來和皇后的兩個“后”字,在繁體字中不是一個字,現(xiàn)在統(tǒng)一之后,在古文中提到“后書”就不明白到底是皇后書還是什么。只要把這批字改回繁體字,就把簡化字的最大缺陷糾正過來了。鄭張尚芳估計這批異體字大概有100余個。
王干 這不是簡單復古
對于兩位專家的看法,王干說,簡化字50多年來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值得檢討的地方,自己在博客中提到的主要是需要檢討的地方。他說,以前使用簡化字的最主要原因是和國際接軌,現(xiàn)在王選把問題解決了,簡化字存在價值從原來的10分變成了只剩下書寫的便捷,而書寫在今天使用頻率也在下降。對于很多網(wǎng)友質疑其否定新文化運動和復古的留言,王干稱,這不是簡單的復古,絕對不是讓大家回到穿馬褂寫甲骨文的時代。(記者姜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