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程遂營:包公文化為何在海內(nèi)外光大?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程遂營:包公文化為何在海內(nèi)外光大?

2025年01月26日 2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鄭州1月26日電 題:包公文化為何在海內(nèi)外光大?

  ——專訪河南大學文化旅游學院教授程遂營

  中新社記者 劉鵬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中國北宋政治家包拯,因?qū)彴该鞑臁⒉晃窓噘F、清正廉潔,被稱“包青天”“包公”。千百年來,包公文化及精神輻射海內(nèi)外,影響深遠。

  主政北宋東京開封府的包拯,為何在刻著開封府“市長名單”的石碑上不見其名?包公文化何以成為連接中外的文化符號和精神紐帶?近日,河南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程遂營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詳細解讀。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開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包拯之名為何消失了?

  程遂營:從政25年,包拯為官清廉,鐵面無私,勤政愛民,深受愛戴,“朝廷士大夫達于遠方學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

  包拯在中國民間受到的敬仰和愛戴,反映在開封留下來的《開封府題名記》碑上。這通北宋石碑是開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時間較早、記載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員題名記碑,被稱為北宋開封的“市長名單”。該碑記載了北宋146年間183任開封府最高行政長官的姓名、職銜和上任年月等,其中包括范仲淹、歐陽修等名人,但唯獨不見包拯之名。

  事實上,這通碑上原有包拯之名,但因后人在觀看這通碑時,不由得要去摸一摸包拯的名字,對他的事跡評說一番,久而久之,包拯的姓名處就留下了半指深的指痕,其名諱難以辨認,只留下了“嘉祐二年三月龍圖閣直學士權知”字樣。這就是包公受百姓愛戴的歷史佐證,其名不在碑,而民心燭照,百姓有口皆碑。

  中新社記者:如何傳承和創(chuàng)新包公文化?

  程遂營:包公之所以受人敬仰,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他在為官期間,兩袖清風、為國為民。所以,在元朝編纂的《宋史》列傳中這樣評價包公:“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p>

  另一方面,是因為受小說、戲曲傳播的影響。包公去世后,宋代即有話本流傳包公故事,元代雜劇里包公戲就有20多種,明代出現(xiàn)《龍圖公案》《三俠五義》等100多篇包公斷案故事,清代更有數(shù)十種戲曲故事演繹包公。包公被定格為鐵面無私、居官剛正、不畏權勢、不徇私情的清官典型,成為古代乃至現(xiàn)代官員的楷模。

  盡管時光已過去近千年,但包拯留下的包公文化十分寶貴,值得我們傳承弘揚與創(chuàng)新。

  首先,要繼續(xù)挖掘包公及包公文化相關資料,把包拯其人、其事及其形象流變和文化傳播的脈絡理清楚。不能貶低包公的貢獻和價值,但也不能無限神化包公。

  其次,要持續(xù)利用好相關祠廟、景點、媒體和影視宣傳包公故事,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樹立包公正面形象,播下包公文化的種子。同時,要在對外宣傳方面下功夫,創(chuàng)新傳播渠道和方式,向海外群體“講好包公故事”,讓包公和包公文化成為連接中國與海外的文化符號與重要紐帶。

  第三,對于現(xiàn)代公務員、特別是公檢法部門的官員和工作人員而言,應該對包公及包公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學習他無私奉獻、反腐倡廉、奉公執(zhí)法和為民著想的任事作風,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法治環(huán)境。

  中新社記者:包公文化在海外有何影響力?

  程遂營:千百年來,隨著儒家文化圈的擴大、海外華人的增多以及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傳播等,包公文化在中國港澳臺地區(qū)、東南亞、日韓以及歐美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首先,包公文化在中國港澳臺地區(qū)影響力深遠。比如,中國臺灣建有10多座包公廟,其中云林縣四湖鄉(xiāng)海清宮已有280多年的歷史。自清朝乾隆年間開始,臺灣就建廟奉祀包公,香火不斷。此外,20世紀90年代,電視劇《包青天》風靡一時,進一步推動了包公文化的傳播。

  其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包公信仰,包公文化成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文化的重要紐帶。東南亞是海外華人的主要聚居地,所以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qū)都建有包公廟,與包公相關的戲曲、小說和影視劇在東南亞地區(qū)也很流行。

  第三,在中國唐、宋、明、清時期,有很多日韓的士子、僧人赴華求學深造,甚至在華為官。在這個過程中,有關包公的史料和讀本隨之傳入日本和韓國。在日本,包公被視為清官的代表,甚至有“日本版黑包公”的說法,此人叫大岡越前(本名大岡忠相),是日本江戶時代江戶城(今日本東京)的治安官。當時,日本社會矛盾復雜,商賈與藝伎之間常以殉情作為解決矛盾的極端手段。大岡越前對這種風氣進行糾正,阻止了不必要的殉情自殺現(xiàn)象。盡管大岡越前與包公沒有直接的歷史聯(lián)系,但他們的形象都被賦予了清廉、公正的特質(zhì),反映了當時日本社會對包公的崇敬之情。在韓國,包公的影響更為顯著,20世紀90年代,《包青天》在韓國播出創(chuàng)下了較高的收視率,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歐美,早在19世紀上半葉,法國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Julien)就翻譯了包公戲《灰闌記》,從此拉開了包公文學在歐洲漫長的譯介之旅。1839年,法國東方學家泰奧多爾·帕維(Theodore Pavie),在巴黎出版法文譯著《中國故事與小說選譯》,其中包括《龍圖公案》中《石獅子》故事,這是歐美最早將《龍圖公案》西譯的記載。至19世紀末期,《龍圖公案》在歐洲流行開來。1960年,波蘭漢學家塔德烏什·日比科夫斯基(Tadeusz Zbikowski)將包公的20則故事譯為波蘭語在華沙出版,受到讀者追捧,在波蘭掀起了一陣“中國熱”;出版于1964年、由英國人里昂·康柏(Leon Comber)所譯的《包公奇案》是在英語世界影響最大的《龍圖》譯本。進入21世紀,《龍圖公案》的譯介活動又重新回到法國,由法國導演帕特里克·馬蒂(Patrick Marty)編劇、中國藝術家聶崇瑞執(zhí)筆的連環(huán)畫《包拯傳奇》風靡法國,再次掀起了一陣“包公熱”。

  這就是說,盡管在制度、文化和法律層面上,東西方存在明顯差異,但“決獄斷訟”有著普遍的人類學價值,包公故事也契合了人類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精神,是具有永恒意義的法律文學題材。(完)

【編輯:胡寒笑】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