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文明根性系列評論之四:為何“天下大同”決定了中國的“世界觀”?
(東西問)文明根性系列評論之四:為何“天下大同”決定了中國的“世界觀”?
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電 題:為何“天下大同”決定了中國的“世界觀”?
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中國的發(fā)展一直伴隨世界的目光。近年來,西方社會在從經(jīng)濟、科技、軍事等角度看待中國的同時,也試圖求解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尤其思想和文化特質之意義。
有人看到中國的發(fā)展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認為中國是善意、和平的大國。有人說中國“國強必霸”,甚至會與西方社會走向“文明沖突”。
中國的“世界觀”究竟為何?
解答這一命題,必須回溯傳統(tǒng),將其置于民族精神和文明血脈之中進行“基因測序”。
與西方現(xiàn)代國家“以個體利益為重”不同,中國人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出自《禮記·禮運》的“大同”,代表了儒家修己安人、治國平天下的追求,和對公正、民本、和諧天下秩序的向往?!疤煜麓笸彪m源于古代、源自中國,卻面向未來、面朝世界,成為植入中國人骨髓的“根性記憶”。
這一“根性記憶”寫在歷史上。在同域外各民族交往中,中國不僅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絲路長歌,也創(chuàng)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景。歷經(jīng)興衰變遷,中國始終秉持協(xié)和萬邦理念,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雖然歷史上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之一,但從未殖民和侵略他國。
這一“根性記憶”也在映射現(xiàn)實。儒家以和平、公正、文明手段解決爭端的理念,融入了新中國的“世界觀”。中國交往國際朋友,以合作共贏為思想起點,以和平發(fā)展為路徑選擇,以多元共存為價值追求。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過程中,中國超越民族國家與意識形態(tài)差異,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將“天下大同”理想內(nèi)化于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努力。
從“大同”的角度出發(fā)理解世界,讓中國既能看到自身長處,又能尊重包容差異,以和平、和睦、和諧方式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shù)。于“不同”中求“共同”的路徑選擇,印證了很多西方漢學家所指出的,中國本質上是一個“文明國家”。
今天,一些歐美人士把文化跟國家制度掛鉤,劃出陣營界限強調“文明沖突”,尤其是藉新冠肺炎疫情挑動中西矛盾,霸權主義、民粹主義沉渣泛起?!疤煜麓笸钡闹腔?,正可以為推進全球治理、促進公平正義、調和利益訴求提供新思維與新參照。
沒有任何一種文明生來就是“他者”。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中國都會與世界各民族一道,通過傳承發(fā)展大同理想,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創(chuàng)未來,為世界謀大同。(完)
國內(nèi)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10日 18:39:24
- 2025年01月10日 15:01:14
- 2025年01月10日 14:56:16
- 2025年01月10日 10:12:26
- 2025年01月10日 08:50:26
- 2025年01月10日 07:21:31
- 2025年01月09日 17:01:41
- 2025年01月09日 16:55:10
- 2025年01月09日 15:43:08
- 2025年01月09日 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