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胡堅、徐吉軍:“外眼”怎樣看錢塘江文化?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胡堅、徐吉軍:“外眼”怎樣看錢塘江文化?

2024年09月25日 2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杭州9月25日電 題:“外眼”怎樣看錢塘江文化?

  ——專訪浙江省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堅、浙江工業(yè)大學中國錢塘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徐吉軍

  作者 嚴格 林波 曹丹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錢塘江潮被譽為“中國第一潮”,與巴西亞馬孫潮、印度恒河潮并稱為世界三大涌潮。在漫長歷史時期里,錢塘江流域涌現(xiàn)出無數(shù)風流人物,孕育創(chuàng)造了卓越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

  錢塘江“觀潮”文化如何發(fā)展形成?錢塘江文化體現(xiàn)了怎樣的精神內(nèi)核?“外眼”如何看錢塘江文化?浙江省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堅,浙江工業(yè)大學中國錢塘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徐吉軍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9月19日,浙江海寧鹽官觀潮勝地公園,民眾沿江觀賞“一線潮”。中新社發(fā) 黃彥君 攝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錢塘江“觀潮”文化如何發(fā)展形成?

  徐吉軍:中國錢江潮聞名天下,與巴西亞馬孫潮、印度恒河潮一起被稱為世界三大涌潮。

  錢塘江觀潮具有2000余年的悠久歷史,內(nèi)涵豐富,既有觀日潮,也有夜半賞玩“趕風潮”。至今,這一習俗仍盛行不衰,每年中秋佳節(jié)前后,游客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爭睹“錢江秋濤”這一奇觀。

  錢塘江的觀潮風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史載,莊子就曾折服于錢塘江潮的壯觀,發(fā)出“浙江之水,濤山滾屋,雷擊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勢”的感嘆。這也是歷史上關于錢塘江潮的首次記載。

  西漢時期,人們相約觀潮,認為這是人生樂事。

  唐代有很多描寫錢塘大潮的詩歌。李白的“濤白云山來”是其中名句。

  南宋時,中秋觀潮之風盛行。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觀潮》中描繪了古人觀潮的動態(tài),可知當時觀潮節(jié)的時間起自農(nóng)歷八月十一日,至八月二十日結(jié)束,約十天左右,其中以八月十六日、十八日兩天最為繁盛。

  中新社記者:錢塘江文化有著怎樣的精神內(nèi)核?

  胡堅:錢塘江,被譽為浙江的母親河,蜿蜒流淌,覆蓋了浙江約47%的面積,滋養(yǎng)了這片廣袤的土地。

  唐代詩人李益于《江南曲》中妙筆生花,留下了“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的名句,頌揚著錢塘江畔勇于挑戰(zhàn)、與潮共舞的“弄潮兒”。

  錢塘江自古有“弄潮”之風。《太平御覽》中提到:“越人為競渡,有輕薄少年,各尚其勇,為鶩沒之戲。有至水底然后魚躍而出?!边@可以說是文獻記載里,中國古代最早的游泳技能競賽。

  宋代潘閬的《酒泉子》更是生動:“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p>

  在洶涌的潮水中,“弄潮兒”手把紅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英勇矯健。這種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同樣展現(xiàn)在錢塘江兩岸人民的治水史詩中,也賦予了錢塘江兩岸人民“勇立潮頭、胸懷天下”的豪邁精神。

  一般而言,面對如錢塘江潮水般的天災,老百姓會考慮舉家搬遷,但是浙江人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智慧,人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通過科學治理,讓自然之力為人所用。

  從史料中也可以看到,起初,先民們以土為基,版筑成塘,雖顯質(zhì)樸卻孕育了治水的萌芽。而后,柴土混筑,既增強了堤防的穩(wěn)固性,也標志著治水技術的飛躍。及至全石砌筑的堅固石塘時代,海塘工程達到新的高度,展現(xiàn)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jié)晶。

  浙江人的“弄潮兒”性格特質(zhì)與這種不畏艱難、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更是一脈相承。

9月19日,浙江海寧鹽官觀潮勝地公園,“一線潮”自遠處而來,吸引民眾欣賞。中新社發(fā) 黃彥君 攝

  中新社記者:“外眼”如何看錢塘江文化?

  徐吉軍:西方對中國的眾多文化印象,來源于中國遠銷海外的絲綢和瓷器,錢塘江流域便是絲綢、瓷器、稻米、漆器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此地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xiāng)、文物之邦等美稱。

  從14世紀到20世紀初葉,從事遠洋航行的船舶主要是中國的帆船。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錢塘江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將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源源不斷輸送到鄰近的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及中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還輻射到歐洲、非洲。

  以歐洲為例,在明代,錢塘江文化與歐洲文化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加強。自明正德年間起,歐洲傳教士、商人、旅行家、冒險家大批來華傳教、經(jīng)商、游覽,他們以好奇的目光觀賞中國城鄉(xiāng)特有的風光、建筑、物產(chǎn)、工商業(yè)、人文和風俗等。

  在他們筆下,錢塘江流域城市是美麗富饒的。

  例如,西班牙人曾德昭曾在杭州布道,他為西湖美景所陶醉,寫道,“西湖,它是世界奇景之一”“中國輸出的絲綢,都產(chǎn)自該省”。

  1735年,法國人杜赫德在巴黎出版了一部名為《中華帝國全志》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書中有大量關于錢塘江文化的描述——“杭州府,浙江省的省會。這是中國帝國內(nèi)最富有、最宏大的城市之一。尤可稱道的是,此城地理位置優(yōu)越,居民數(shù)量眾多,運河渠道便利,生產(chǎn)世界上最好的絲綢”“大街上行人繁多,頗似巴黎”“清軍有自己的營寨,與杭州城隔著一道城墻。寬闊的錢塘江就在城墻外流過”。

  這段文字充分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于杭州、對于錢塘江文化的看法。隨著東西方貿(mào)易逐漸頻繁,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拓展,杭州等地逐漸成了外國人競相探訪的旅游與貿(mào)易勝地。

  中新社記者:錢塘江文化如何溝通中外、連接世界?

  胡堅:大河流域,自古以來便是文明璀璨綻放的搖籃,匯聚了人類最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智慧。

  作為大河流域輝煌脈絡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錢塘江文化不僅包含大自然賦予的壯麗景觀,還包括文學、書法、繪畫、篆刻、音樂、歌舞、戲曲、宗教、科學技術、教育、藏書等,內(nèi)涵極其豐富。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共同構(gòu)成錢塘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也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

  2017年,浙江舉辦“錢塘論潮·人類與河流”錢塘江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文化論壇,搭建一個高端對話平臺,匯聚來自世界三大涌潮河流的代表、錢塘江文化研究專家及水資源管理領域的專家,大家圍繞文化、生態(tài)保護、污染治理、水資源管理等議題深入交流,深化彼此對人類與河流關系的認識,也是對全球河流水文化的交流互鑒與融合發(fā)展的促進。

  我們期許通過河流這一自然界的流動紐帶,探索生態(tài)保護與污染治理的有效路徑,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廣闊舞臺上,展現(xiàn)錢塘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完)

  受訪者簡介:

胡堅。受訪者供圖

  胡堅,曾任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現(xiàn)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浙江省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委黨校特聘教授,主持過數(shù)個社科規(guī)劃課題,出版《思想的力量》《語言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浙江十二講》《別樣思考》《宋韻文化創(chuàng)意》等十多部著作。

徐吉軍。受訪者供圖

  徐吉軍,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現(xiàn)為浙江工業(yè)大學中國錢塘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國文化史、宋史和浙江地方史,合作主編《長江文化史》《黃河文化史》《中國風俗通史》等多部大型學術著作和辭典等。

【編輯:曹子健】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