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類政治文明的標志
《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是第一個從政治高度、歷史深度和世界廣度展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白皮書。
它全面揭示了我國法治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巨大成就和成功經驗,展現(xiàn)了新時期從法制到法治和依法治國的觀念轉變和實踐歷程。
知古可以鑒今,就法治建設而言,知古更當惜今,站在二十一世紀初回望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法制歷史,應思“實行依法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來之不易。
《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fā),圍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道路這條主線,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統(tǒng)一和權威,堅持法治建設與民主政治建設、法治建設與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協(xié)調發(fā)展,系統(tǒng)闡述了我國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充分展示了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發(fā)展歷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總結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經驗,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史、現(xiàn)狀和成就的白皮書,也是第一個從政治高度、歷史深度和世界廣度展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白皮書。
總起來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的《白皮書》具有以下四個突出特點:
在概念上,《白皮書》用“法治”而不用“法制”,在內容上區(qū)別使用“法制”與“法治”
與法制相比,法治內涵更為豐富。
首先,法治是一個蘊涵價值理想和精神意義的概念。在漢語中,“治”既是一個動詞,也是一個名詞。作為動詞使用,“治”有“治理”的意思;作為名詞使用,“治”與“亂”相對,是“太平”、“安定”的意思,歷史上的“貞觀之治”、“康乾之治”就有這個意思。由此來說,法治,既有通過法律治理國家的意思,也有通過法律實現(xiàn)國泰民安的意思,它包含著國家政治穩(wěn)定、百姓生活安寧的理想。而法制,相對而言是一個中性概念,它既可以用來實現(xiàn)社會太平,也可以用來專橫地實施專制或獨裁。
其次,法治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它既包含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也包含著法治精神指引下的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實踐活動;而法制,是一個相對靜止的概念,它通常不能像法治那樣用來表現(xiàn)從法治觀念到法律制度、從法律制定到法律實施的全方位動態(tài)過程。
最后,法治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一個與民主密不可分的概念。按照現(xiàn)代的理解,法制既可以在民主的條件下存在,也可以在非民主的條件下存在,而法治則必須與民主結合在一起。在非民主條件下,法制通常只是統(tǒng)治者從上到下制約和強制百姓行為的工具;而在民主條件下,法律經過民主程序產生,既包含規(guī)范公民行為的內容,也包含對權力的規(guī)范、制約和監(jiān)督內容。
由于在名稱上使用的是“法治建設”而不是“法制建設”,《白皮書》在內容上并不僅限于對我國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的簡單介紹,而是在一個動態(tài)過程中全面揭示了我國法治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巨大成就和成功經驗,展現(xiàn)了新時期從法制到法治和依法治國的觀念轉變和實踐歷程。
從政治角度看,《白皮書》從國家層面全面介紹了我國法治建設各方面的制度
首先,《白皮書》既從國家層面展示了我國日趨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也從依法執(zhí)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宣傳教育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歸納了我國在努力使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白皮書》將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首要成就,并且把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統(tǒng)一起來。這些表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法律在我國政治實踐和國家工作中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強化。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由此也可看到我國的法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白皮書》深刻揭示了我國法治建設與人民民主政治緊密結合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法治建設中政治價值與法律制度的高度統(tǒng)一。在法治成就方面,《白皮書》同時突出了法律在保障人權與規(guī)范制約權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法律在促進經濟發(fā)展與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積極功能。在法律制度方面,《白皮書》中“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與“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制度”兩個部分可謂相得益彰,顯示出我國的法治建設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也堅持以人為本、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此外,在《白皮書》關于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動的動態(tài)描述中,我國法治建設中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的特點也得以充分展現(xiàn)。在立法方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制度上保證了我國立法的民主性、科學性;在行政方面,依法推進服務政府、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設以及對政府權力的法律監(jiān)督,強化了我國行政活動的人民民主性質;在司法方面,維護司法公正、推進司法民主的司法體制改革以及對司法權力的法律監(jiān)督,也強化了我國司法活動的人民民主性質。這些都是人民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生命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法律制度對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障。
從歷史角度看,《白皮書》展示了我國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法治狀況
《白皮書》附錄了我國229部現(xiàn)行法律,這些法律大都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制定修改的,與改革開放以前數(shù)量稀少的法律相比,它們足以說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與法制遭受嚴重破壞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動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以來,隨著法制日趨完備、法治觀念逐漸增強,社會的確越來越呈現(xiàn)出“治平”景象。從這些關于改革開放前后法律和社會的簡單歷史對比,可以深刻地認識到法治對于國家安定、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的重要歷史意義。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發(fā)展,可以深切感受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堅決保障”公民權利、“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和極大的權威”、“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要保持應有的獨立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對于我國法治建設所起的歷史作用,它們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知古可以鑒今,就法治建設而言,知古更當惜今,站在二十一世紀初回望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法制歷史,應思“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來之不易。就此而言,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以《白皮書》的形式全面闡述中國的法治建設狀況,具有意味深長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對于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成就,《白皮書》主要從基本方略、依法執(zhí)政、法律體系、人權保障、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和諧、依法行政與公正司法以及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等七個方面作了歸納。這些方面集中體現(xiàn)在憲法修改和執(zhí)政黨關于市場經濟、依法執(zhí)政、和諧社會等決議中,突顯出黨的領導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根本地位和歷史作用。對于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經驗,《白皮書》基于歷史實踐,主要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治,既借鑒國外經驗又立足中國國情,既加強制度建設又增強法治觀念等方面總結出四條原則。這些原則體現(xiàn)了我國在全球化條件下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價值等多個角度對法治建設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認識,對于今后的法治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從世界角度看,《白皮書》介紹了我國法治建設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鮮明地顯示出我國法治建設的開放條件和全球化背景
我國有幾千年的悠久法制歷史,也曾經形成影響廣泛的中華法系,但是,與民主相聯(lián)系的現(xiàn)代法治,則是在近代國門打開以后才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后,初期創(chuàng)建的法制在接連的政治運動中被嚴重破壞,我國法治建設成就因此主要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取得的。1971年,我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8年,我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1993年,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些歷史事件,表明全球化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世界背景。
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法治建設吸收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的積極成果和國外法治的有益經驗。這具體體現(xiàn)在法律體系、行政法治、司法合作、國際人權公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保護法律制度、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法律制度等多個方面!栋灼窂V泛涉及了這些方面,并且將“法治建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單獨一個部分予以專門介紹,突顯了我國法治建設寬廣的全球視角。
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目前的法治建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及時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有選擇地借鑒吸收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法治經驗是必要的。同時,《白皮書》也多處強調了我國法治建設要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具體實際出發(fā),而不能照搬別國的法律制度和政治體制,這也是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根據(jù)本國需要和實際情況,借鑒外國法治經驗,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普遍性原則,在全球公共問題上盡可能與國際法律標準保持一致,是我國在全球化條件下加快法治建設的必然選擇。(李林 胡水君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教授)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