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品有市場
何紀仁告訴記者,由于看到在芽籠生活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于是2006年他就在芽籠27巷附近開辦中國國貨超市。短短兩年里,他的店面從800平方英尺擴充到6700平方英尺,去年6月還在19巷開設分店,可見市場的潛力。超市售賣的貨品除了制成食品,還包括新鮮貨品、護膚品,二樓也售賣服裝,迎合中國女性的時裝喜好。
何紀仁說,超市的貨品主要是滿足中國客工和中國新移民的飲食需求,例如豆腐皮、鯰魚、雞頭、雞腳等食材,本地人少吃,卻是中國老鄉(xiāng)炮制美食的重要食材。至于中國人熟悉的國貨品牌,如王老吉涼茶、康師傅面等,更是讓顧客感到親切的基本貨品。他說:“每10個顧客里面,六七個是中國人,其他是本地人!
從國貨超市的受歡迎貨品中可以看出,源自中國的顧客當中,客工和學生參半。何紀仁指出,客工的消費比較精打細算。為吸引他們,超市的中國啤酒采取薄利多銷策略:“別人一支‘老虎’(Tiger Beer)賣5元,我們賣中國啤酒(如哈爾濱啤酒等)賣3元8角!
超市的另一暢銷品是Evian礦泉水,顧客以中國學生為主。他說:“中國來的學生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喝礦泉水會選擇名牌,而不是普通的Ice Mountain!
最近人力部調(diào)整政策,許多外國客工在工作準證到期后無法續(xù)辦。大量客工回鄉(xiāng),網(wǎng)吧或國貨超市的生意都受影響。此外,越來越多客工被安排住進客工營,在芽籠租床位的客工也明顯減少。
雖然生意受到一定影響,何紀仁卻認為,中國國貨在本地還是有需求的。他說,年底在兀蘭和裕廊將分別有國貨超市特許經(jīng)營的專店。這兩個地方有不少中國來的新移民,相信會有高需求。
何紀仁也打算進軍中國廣州。他說,近年中國經(jīng)濟騰飛,中國出產(chǎn)的食品光是滿足內(nèi)需已經(jīng)足夠,不需要特別經(jīng)營出口生意。為了確保貨源,他認為在中國辦超市,能夠占有地利。
多年來在新中兩地跑的何紀仁認為,新加坡引進中國人才是需要的。從中國市場表現(xiàn)的活力和創(chuàng)意,讓他體會到:“不引進中國人,將來(新加坡)有可能會比他們落后!
芽籠的鮮活魅力在哪里?
董戎20多年來都住在芽籠。從前住在9巷店鋪樓上,現(xiàn)在住17巷。在7-11便利店還沒有進入芽籠之前,他所經(jīng)營的“永和豆?jié){油條大王”就已經(jīng)是24小時營業(yè)。生意最興旺時,店門一天關(guān)了6次,因為客人絡繹不絕,豆?jié){油條賣光了,讓講究現(xiàn)叫現(xiàn)做的廚房忙不過來。生意最好的是在晚上10時至清晨3時。
永和豆?jié){在2007年11月搬到現(xiàn)址(芽籠27巷附近),10個客人當中有9個是本地人,本地人中又以華人占絕大多數(shù)。
在芽籠生活多年的董戎,用8個字勾勒了芽籠的個性——“隨遇而安,逆來順受”。
他說:“芽籠就是一個隨遇而安,逆來順受的地方,什么文化都要接受。”他根據(jù)生意特色把芽籠分區(qū)。他說:“1巷至7巷是火鍋城。7巷至23巷匯集了咖啡店、小超市、網(wǎng)吧、紅燈區(qū)。至于25巷至40巷,未成氣候!
過去10多年,芽籠每幾年便出現(xiàn)新景觀。他仿佛細數(shù)“鄉(xiāng)志”事件般指出,1995年以后,印度人開的雜貨店越來越多,近年又開始式微;1998年開始掀起中國熱,中國“小姐”越來越多;2004年,咖啡店越來越多,“小姐”和先生一杯咖啡一瓶啤酒就可以坐通宵;2002年,“小姐”排到馬路邊,清晨3時,芽籠路會塞車,車子開得慢因為看小姐;今年4月掃黃,“小姐”被掃走了。
芽籠的公開秘密,即它也是獅城的紅燈區(qū)。“小姐”從街巷消失,令芽籠失色不少,過去光靠午夜到凌晨賣啤酒賣咖啡維持經(jīng)營的咖啡店生意深受打擊。
董戎說:“華人講風水。芽籠雖然街巷雜亂,但是這樣才能聚集人氣。牛車水的問題就是街道整理得太干凈太整齊了。”
走在芽籠大街上,你會被直豎著、寫著華文字的大招牌吸引。只要想到這些招牌都是在這幾年突然冒出來的,便能領(lǐng)略這個社區(qū)由市場力量主宰的活力與生機。就連平民化的理發(fā)院也熟諳顧客心理,用客工的語言作招攬,文字廣告這樣說:“老鄉(xiāng),這里剪發(fā)最便宜”。
芽籠鮮活的魅力,見證了外來的移居人口通過飲食起居,每一天都在塑造社區(qū)多元多變的個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