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國內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高法司法解釋:訴訟時限縮為3個月 可捎口信傳人

2003年09月19日 07:59

  中新網9月19日電 自12月1日起,公民在參與民事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可以按照一致約定選擇相對普通民事訴訟程序更為經濟、方便、快捷的簡易程序。這樣做的直接效果,是使訴訟時限從過去的6個月,縮短到3個月。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guī)定。這個司法解釋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可以大大加快當事人實現(xiàn)自己民事權利的期限,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加快訴訟財產的流轉速度。黃松有介紹說,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期限為6個月,這對于諸如因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急切需要搶救治療費用的當事人來說,顯得過于漫長。如果當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選擇簡易程序,就可以在3個月內解決糾紛。

  “程序選擇權的行使必須堅持自愿原則!秉S松有強調。司法解釋對選擇簡易程序的條件、范圍等規(guī)定了3條必要的限制:必須是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為防止當事人雙方在民事訴訟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當事人行使程序選擇權必須經人民法院同意;如果未經當事人一致同意,人民法院不得以職權將普通程序轉化為簡易程序。

  據黃松有介紹,目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占基層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總數的71%,個別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已經達到90%。而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關于民事簡易程序的規(guī)定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簡單民事案件的需要。黃松有說,出臺這個司法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更加方便人民群眾打官司,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各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具體做法,切實保護當事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簡單民事案件開庭不用發(fā)傳票 可捎口信傳喚當事人

  人民法院在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時,將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個案件都發(fā)傳票。原告起訴后,法院可采取捎口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簡便方式隨時傳喚當事人和證人。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guī)定。

  “采取形式多樣的傳喚方式更符合簡易民事案件自身的特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說,我國東部沿海和西部老少邊窮地區(qū)存在很大差異,沿海地方可以采取傳真或電子郵件等現(xiàn)代化通訊手段傳喚,而西部和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則可以通過逢集遇會時捎話帶口信等方式傳喚。司法解釋這樣規(guī)定能夠適應當前廣大農村老百姓解決糾紛的特點,便于用簡便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另外,隨時傳喚可以避免傳票傳喚所產生的距離感,使老百姓的訴權與人民法院審判權的互動更加協(xié)調,共同促進民事訴訟的進程。

  不過,黃松有強調,任何形式的方便和快捷絕不能以犧牲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來換取,在司法實踐中更應當防止簡便傳喚的濫用。簡便傳喚由于未采取傳票方式,所以如果沒有被傳喚人的承認或相關證明,不能讓當事人承擔傳票方式傳喚的法律后果。

  為了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簡便傳喚的后果,司法解釋對簡便傳喚的后果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以捎口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形式發(fā)送的開庭通知,未經當事人確認或者沒有其他證據足以證明當事人已經收到的,不得作為原告撤訴和人民法院缺席判決的根據。

  “這就能夠防止法官對審判權的濫用。”黃松有說。

  法院審理簡單民事案件將一次開庭當庭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規(guī)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一般應當一次開庭審結,并當庭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把一次開庭和當庭宣判確立為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一般原則,對于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加快涉訟財產的流轉速度,防止“人情”等不當干擾,及時公正裁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司法解釋這一規(guī)定的積極意義:首先,“一次開庭”可以大大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出庭參加訴訟是當事人進入訴訟程序后最重要的一項訴訟活動,如果以一次開庭為原則,可以使當事人提高庭審過程中舉證、質證的主動性,同時也可以加強審判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庭審質量。其次,“當庭宣判”將對法官自身的素質和法官的職業(yè)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訴訟外因素對審判活動的干擾,增加法庭審理的透明度。

  “以一次開庭和當庭宣判為原則,絲毫不能以犧牲公正換取效率!秉S松有說,司法實踐中應當避免單純以當庭宣判率作為衡量審判工作的唯一標準,而是應當以案件裁判的質量為最重要的判斷標準。

  最高法司法解釋規(guī)定:寫訴狀確有困難可口頭起訴

  在民事訴訟中,如果原告本人不能書寫起訴狀,委托他人代寫訴狀又確有困難的,可以將自己的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相關證據等以口頭表述的方式起訴。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訴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不能因當事人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等原因而被剝奪和限制。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及邊遠山區(qū)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因文化水平所限不能書寫起訴狀,有的孤寡老人以及肢體殘疾人受自身條件限制,也不能書寫訴狀,他們一般也沒有經濟能力委托他人代寫訴狀或代理訴訟。因此,司法解釋規(guī)定可以口頭訴訟是必要的,是符合我國經濟與文化發(fā)展實際情況的,也是關注弱勢群體權益的必然要求。

  司法解釋規(guī)定,原告口頭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聯(lián)系方式、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予以準確記錄,將相關證據予以登記。人民法院應當將記錄和登記的內容向原告當面宣讀,原告認為無誤后應當簽名或捺印。

  司法解釋婚姻家庭糾紛等六類民事案件應先調解

  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規(guī)定,法院在開庭審理婚姻家庭糾紛等6類民事案件時,應當先行調解。

  這個將于12月1日起施行的司法解釋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下列6類民事案件時應當先行調解: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勞務合同糾紛;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合伙協(xié)議糾紛;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把這6類民事案件確定為調解前置案件,是根據這6類案件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司法解釋將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主要是這類案件內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容,如果單純用法律規(guī)范去調整,用很機械的、過于程式化的方式去解決,不利于糾紛的徹底妥善處理,難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將勞務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以及合伙協(xié)議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是考慮到這些糾紛關系到當事人最基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環(huán)境,如果以調解方式化解矛盾,便于當事人在未來的合作與生活中和睦相處,符合“和為貴”的民族傳統(tǒng)。

  黃松有說,司法解釋還把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主要是為了使受害一方的當事人能盡快獲得賠償。他說,在司法實踐中,如果通過正常的訴訟程序解決因交通事故或工傷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常常涉及鑒定等問題,甚至要經過一審、二審才能了結訴訟,費時費力。如果一開始就能夠通過調解解決糾紛,既可以縮短獲得賠償的期限,又能降低訴訟成本,也有利于當事人對調解協(xié)議的自覺履行。至于將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是因為通過調解方式解決這類糾紛的可能性比較大,也符合國家司法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

  司法解釋規(guī)定,調解達成協(xié)議并經審判人員審核后,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xié)議經雙方簽名或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xié)議自雙方簽名或捺印之日起就發(fā)生法律效力。黃松有提醒當事人,調解協(xié)議生效后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據新華網)

 
編輯:宋方燦
  打印稿件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