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毛片a,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站午夜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jīng)中心能源頻道

參與智利礦難救援中國人回顧:避難設計是關鍵

2010年10月21日 10:48 來源:新京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 對話人物

  郝恒 三一重工集團工程師,參與了智利圣何塞礦難救援

  ■ 對話動機

  8月5日智利圣何塞銅礦發(fā)生礦難,33名礦工被困69天后全部獲救。作為唯一直接參與礦難救援的中國人,工程師郝恒被稱為中國“救援哥”。他前天回到了上海,受到熱烈歡迎。

  郝恒在參與救援的過程中,見證了生命的頑強,也觀察到國外救援手段如何給國內礦難救援以借鑒和啟發(fā)!醣緢笥浾 孔璞

  【參與救援】

  作為器械技術人員參與

  新京報:礦難發(fā)生時,你在智利嗎?救援任務是怎么落在你身上的?

  郝恒:我是作為技術維護人員參與救援。

  智利礦難發(fā)生后,當時多家公司競標最后利用吊裝設備的救援行動。我們的合作伙伴,智利的BURGER公司提出的,以我們生產(chǎn)的履帶起重機作為主要設備的現(xiàn)場救援方案勝出。

  我是三一重工智利分公司的服務部經(jīng)理,一直在智利負責設備維護和保障工作。

  新京報:作為技術人員,你在救援現(xiàn)場主要從事哪些工作?

  郝恒:主要是維護這架大機器的穩(wěn)定。因為這臺機器自重就有300多噸,會造成地面沉降,此外還會受風速、土地質地和坡度的影響。我需要把這些不安全因素全部考慮到并進行應對。

  新京報:你是什么時候抵達現(xiàn)場的?

  郝恒:我們是10月6日到達的,當時現(xiàn)場沸騰了。當?shù)氐碾娨暸_不斷派記者過來拍攝這個來自中國的“龐然大物”。機器很大,給人一種穩(wěn)重踏實的感覺。一名被困礦工的母親跟我說,這臺由中國制造的機器的到來讓她看到了希望,她相信很快會與兒子團聚。

  新京報:當時救援狀況進展到哪一步了?

  郝恒:我們到的時候,救援通道已快要打通了。我們過去,就是為了配合完成關鍵的最后一步———把礦工順著救援通道拉上來。

  這些礦工是8月5日被困井下的,救援第一步首先是打通輸送管道,將藥物和信息輸送下去。第二階段是打鉆救援通道。

  我知道的是打了兩條(實際打了三條,從8月30日開始),因為下面都是巖石,進行很不順利,所以最初有圣誕節(jié)才能救出來的說法。后來救援通道打得很快。

  【救援現(xiàn)場】

  三套方案考慮各種情形

  新京報:你們到達現(xiàn)場后,救援工作進展是怎樣的?

  郝恒:10月7日起重機開始組裝,當天快零點組裝完成。9日上午8時多,智利礦業(yè)部長勞倫斯·戈爾伯恩宣布,歷時33天、624米的隧道挖掘完成。這意味著,輪到我們上場了。

  當天我們用吊車裝了一部分井壁,后來為了趕進度,智利方?jīng)Q定采用第二套方案,直接上卷揚機(又叫絞車,是由人力或機械動力驅動卷筒、卷繞繩索來完成牽引工作的裝置)。

  所以我就在一旁待命。一旦出現(xiàn)問題,可能還需要我們的器械。

  新京報:據(jù)說當時制定了三套“拉人計劃”,他們后來為什么采取了第二套?

  郝恒:其中第一套計劃,是BURGER公司的中標方案,先把624米的洞井全部裝上鋼護筒,我們的起重機就是去裝鋼護筒的。

  井壁裝好后,再往下放“救援膠囊”。這是最安全最穩(wěn)妥的一種方案。

  不過由于礦工家屬希望盡快救出被困人員,因此救援方案改為第二套,只在洞口鋪了56米的鋼管。洞口是容易松動的沙石質地,往下是相對穩(wěn)定的巖石質地,不鋪鋼護筒也較安全。

  第三套是應急計劃,一旦前兩個計劃無法實施。就由救援人員順繩索下到礦井,將礦工捆綁在擔架上,人力一把把拉上來。

  新京報:采取第二套計劃,看來是有風險的?

  郝恒:第二套方案最大的風險就是救生艙被臨時脫落的巖石卡住,救援通道直徑660毫米,救生艙直徑530毫米,中間的縫隙還是有些狹窄。

  當時大家都希望早日救出礦工,所以寧愿冒點風險。

參與互動(0)
【編輯:宋亞芬】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