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山塘街800號,明臣張國維祠。它背靠“吳中第一山”虎丘山,門前流淌著一千多年前白居易開鑿的七里山塘河。曹雪芹在《紅樓夢》的開篇把蘇州的閶門、山塘街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古往今來,有無數(shù)文人商客流連于此。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fā),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蘇蘇州,一個文人社團--南社早在革命前夕便已宣告成立,成為辛亥革命不可或缺的思想策源地。一百年后,中國南社紀念館靜靜地佇立在修葺一新的張國維祠。徜徉館內(nèi)陳列著的書籍、印章、南社人物手跡,令百年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重回眼前。
1907年7月,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就義于浙江紹興軒亭口,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震動,許多革命志士悲憤異常。作為秋瑾好友的陳去病四方奔走呼告,準備在上海為秋瑾舉辦追悼會。
(同期:南京大學教授 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副會長 張光芒)
但是呢,當他去了以后,找到一些人準備舉辦的時候呢,后來就被阻撓沒有成功。于是呢,他就改變計劃。成立了一個社團,這個社團叫神交社,就神交已久的神交,這個神交社也組織了一次活動。這一次活動后來被有學者稱為是南社的預備會議。
(正文)
對秋瑾的犧牲,陳去病一直念念不忘。此時革命黨人在各地發(fā)動的起義也多告失敗,在英烈精神的激勵下,三個有志青年在1907年冬天相約結社,以便與中國同盟會作呼應。這三位青年分別是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他們也就是后來發(fā)起成立南社的主要領導人,被稱為“南社三杰”。
1909年11月13日,17位文人從蘇州閶門外乘畫舫,經(jīng)過山塘河,到虎丘,最后,他們選擇在張國維祠,舉行了南社正式的雅集。雅集,是過去文人聚會的雅稱。柳亞子說:“它的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對北庭的標幟”。這一天南社正式宣告成立。
(同期:南京大學教授 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副會長 張光芒)
這一天呢,那么來了17個人,其中就有柳亞子、陳去病,還有 朱少屏、景耀月,這17個人當中有14個人是同盟會會員,那么高旭作為一個重要的發(fā)起人沒有參加,有一個說法呢就是,當時有一個傳言說,這一次聚會有危險,有人來抓捕,因此高旭沒有去。這個說法是不是很準確,一時也很難以考證。但至少說明,當時清政府對這方面的活動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
(正文)
當日的雅集一直到深夜才散去,極為高興的柳亞子稱“三百年來,未有此盛事也!倍谌倌昵,此地曾舉行過政治文學社團復社的千人虎丘大會,又有明末清初張國維的抗清義舉,在南社人眼里,眼前的這座祠堂已成為反抗清廷的政治符號。陳去病稱,“南”意“操南音不忘本”,他說“南者,對北而言,寓不向滿清之意!蹦仙缈芍^在成立之初就目標明確,只是在政治寒冬不能明說罷了。
(同期: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柳亞子外孫 柳光遼)
我外祖父說的,那時候,正好是孫中山先生成立了同盟會,提倡三民主義,就是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自己的理論和旗幟,同時在國內(nèi)組織了起義。但是當時國內(nèi)的大多數(shù)的那些傳統(tǒng)文人,還是處在一種就是,皇上圣明臣當有罪的這樣一種思想中間。因此他就覺得,成立南社的宗旨就是要和同盟會成犄角,所謂犄角就是跟同盟會相呼應。
(正文)
1905年同盟會宣告成立,隨后便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織發(fā)動起義,進行武裝革命。而南社承擔的是革命的宣傳鼓動,不論在戲曲舞臺上,還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又或是新聞界,每個領域都有南社人物發(fā)出的革命的聲音。在蘇州南社紀念館內(nèi),辟有南社報人報刊一欄,舊報林林總總,繁體豎排、字跡依稀可辨。《警鐘日報》《國粹學報》《復報》《中華新報》,當時有名的一些比較有影響的報紙都有南社成員參加的。
(同期:南京大學教授 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副會長 張光芒)
當時,有100多家報刊都是南社人直接負責或者參與的。南社的成員主要是寫文章,辦報刊,發(fā)表很多的詩文,抨擊清朝政府的專制統(tǒng)治,號召革命精神的崛起。
(同期:蘇州市南社研究會副會長 陳去病外孫 張夷)
他們(南社成員)就只能打著文學的旗號,然后用文學來鼓吹革命,把文學作為他們的武器。那么這樣他們就整個控制了全國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這樣就邊呼應武裝暴動。
(正文)
1911年10月10日夜,由南社成員黃興領導的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來,南社志士歡欣鼓舞,迎來了新的戰(zhàn)斗。首義9天后,南社成員柳亞子和朱少屏在上海一個小印刷所里忙開了。他們剛創(chuàng)辦的《警報》專刊登武昌起義的各種消息,所得新聞隨到隨刊,甚至每天出刊二到三期,據(jù)說銷路還不錯。
11月5日在蘇州,陳去病與南社人辦《大漢報》。陳去病緊盯革命形勢。11月27日刊發(fā)《恢復金陵之借箸籌》一文,闡發(fā)南京形勢,提出進攻方案——“攔截關津,斷其餉道”,四面包抄、擊斃南京的張勛,為光復南京出謀劃策。
(同期:蘇州市南社研究會副會長 陳去病外孫 張夷)
同時在南社的這些文人中間,還有一部分人很可貴的是投筆從戎,加入到辛亥革命的武裝斗爭中間去,這樣一來,在辛亥革命大革命的中間,實際上真正有很多的重要人員,跟重要事件的發(fā)動者、謀劃者,都是南社的人。
(正文)
南社成立以后,各地同盟會、光復會員及愛國文學家紛紛加入,多處成立南社分社,以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為活動中心,輻射華中、華南、西南及華北、西北、東北各地,影響巨大。南社最多時成員達1180余人,匯聚了當時一批杰出的宣傳家、文學家,以及許多有傳統(tǒng)文化根底又接受近代文明、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識分子,發(fā)展為全國性、近代性文學和文化社團。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按照孫中山“總長取名,次長取實”的指導思想,前后有十余位南社成員被任為中央行政各部重要職位,于右任任交通部次長、景耀月任教育部次長、馬君武任實業(yè)部次長……
(同期:南京大學教授 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副會長 張光芒)
一個呢就是,南社成員他們本身有很多就是同盟會成員,他們本身就是革命家。在政治活動,在革命過程當中,就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第二個原因就是,孫中山非常重視輿論工作,特別非常地重視南社在輿論方面所做的巨大的貢獻。他對南社成員的這種貢獻,他是充分地肯定的。這種安排也體現(xiàn)了他這樣一個態(tài)度。
(正文)
這是陳去病留下的政論手稿。這些手稿當年散見于報紙,后來由柳亞子整理成冊。從1904年到1908年,陳去病共發(fā)表了8篇文章論述疆域重置問題,這些政論文正是其策動革命的同時對建國、管理國家的思考。
臨時政府成立后,陳去病曾長期作為孫中山的智囊并且后來在二次北伐中做非!皣鴷貢L”。他先后陪同孫中山考察了杭州灣、乍浦港,促進了中山先生的“實業(yè)計劃”的形成。這些文章為孫中山制定治國方略和民國政府建立后的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建設性建議,并起到了政策引導的作用。孫中山曾有“從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吳江陳去病與焉……以十年袍澤,患難同嘗,知去病者,宜莫余若”之感慨。
(同期:蘇州市南社研究會副會長 陳去病外孫 張夷)
后來孫中山為陳去病寫了“二陳先生之墓”我們的家祠,又提了陳去病母親的墓志銘,同時又提了“女之師表”幾個字,這幾個字現(xiàn)在原件都在革命烈士博物館里,都收藏著。
(正文)
南社人早已忘了他們是文人,或許他們從來都沒當自己只會為詩作賦,他們是斗士,從南社時代起步的一代中國知識界精英,繼續(xù)在不同領域,在烽火連天的中國大地上,為實現(xiàn)當年中華雄起的理想而奮斗前行。他們的政治和文化活動貫穿了半個多世紀,余波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同期: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柳亞子外孫 柳光遼)
我所感到的呢就是,他們一代人體現(xiàn)出來的歷史責任感的確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是在憂患時代,所以呢,切膚之痛,體現(xiàn)出他們的。當然我們現(xiàn)在可以說是生活在安樂時代,但是安樂時代也有安樂時代的歷史責任。那么怎么樣來體現(xiàn)自己的歷史責任感,我覺得的確這方面來講,的確南社的先輩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辛亥革命的先烈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正文)
1949年,柳亞子組織南社、新南社的一些成員,召集了一次聚會。從這次活動以后,南社和新南社的活動基本終止。但是南社的愛國精神和辛亥風骨卻永遠地保存了下來。
(編導:吳瞳 攝像:吳瞳)